1.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一
沈从文的“春运问题” 沈从文那个时代的“春运问题”可比现在严峻多了,不光是抢不到票的问题,民国时期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回家过年花费的时间很漫长,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古今并用。当时是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是距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从北京出发的,他相继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花了近半个月才到湘西老家,费尽周折,可见那个年代能快速顺利地回家过年真的是种奢望。
2.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二
杨振宁春节喜爱下厨曾夺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杨振宁,22岁便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开云kaiyun(中国),后来便一直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虽然杨先生常年旅居海外,但难以忘记家乡菜的味道,直到今天杨先生依然保持着吃家乡菜、听家乡戏的生活习惯。杨振宁祖籍是安徽合肥,所以安徽菜自然是他的至爱。每逢过年过节,杨先生总会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其中安徽菜必然是第一主角,像双脆锅巴、徽州丸子、油煎虾包、虎皮毛豆腐等经典徽菜都是杨先生的拿手绝活。
杨振宁曾坦言:自己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工作、事业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品味生活才是他的乐趣所在。晚年的杨振宁每天最喜欢的三件事就是:写诗、做菜、听黄梅戏!
3.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三
老舍过年最爱春联我国作家老舍素爱中国的对联艺术,尤其喜爱春联,在过年的时候,老舍曾经多次写春联,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就曾多次题写春联,寄托过年时的快乐之情。老舍写过这样的春联:“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老舍写的这些春联读起来明快喜庆,朗朗上口,而且轻松中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不仅颇有情趣,而且颇有内蕴。另外,老舍在过年时还写过这样一些简短的春联:“欢庆新春,百花齐放;大办农业,五谷丰登。”“勤俭持家,有备无患;热诚爱国,发愤图强。”“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这些春联看似信手写来,朴实无华,但却都朴实生动,堪称春联中的佳作。
4.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四
朱元璋亲题对联朱元璋亲题对联。朱元璋当了皇帝,定都金陵。为了体现盛世喜庆,要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到了晚上,朱元璋微服私访,沿街欣赏各家的对联,十分高兴。后来,走到一户人家,发现没贴对联,很生气,就问:怎么回事?户主说:“俺就是个劁猪杀猪的,没文化,不会写呀。”朱元璋一听,当场让人取来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时传为佳话。
5.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五
郑板桥赏春联知疾苦郑板桥,清代文人,扬州八怪之一。一年,大年除夕夜上街巡视,发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看后马上转身往回走。其他人都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只见郑板桥扛着米面,拎着衣服回来,敲响这户人家的大门,把东西一放转身就走。别人问他怎么回事,郑板桥却笑而不答。原来此对联隐含“缺一(衣)少十(食)”的意思。
6.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六
鲁迅:1934年春节连放三夜烟花/爆竹1933年春节,形势稍微平和一些,年底又得来一笔及时的稿费,鲁迅很高兴,所以对过年格外珍视:“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为庆贺“旧历除夕”,由夫人“治少许肴”,特邀老朋友冯雪峰和自己一家人同吃年夜饭。
饭后,53岁又多病的鲁迅兴致甚高,“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鲁迅原本很讨厌爆竹,更不燃放。这次却带着4岁的海婴,不辞辛苦爬上四楼楼顶,一连放了十多种烟花/爆竹,在他多灾多难的生涯中实属罕见。这是因为,对孩子来说,“一年中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初一,他先后给许寿裳和日本画家望月玉成及内山完造等人写信,还赠望月玉成一首诗:“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1934年除夕,鲁迅给同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亲从北京寄来的1盒糟鸡和9件玩具。年初二那天,鲁迅写了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7.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七
大文豪苏东坡:贬谪时的孤寂春节1094年秋,年届六旬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惠州,不久东坡在惠州度过他遭贬后第一个春节。忆昔思今,他写下“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的诗句,昔日陪侍玉辇的无限荣耀,与此刻的漂泊江海独处禅房形成强烈反差,东坡先生当然很伤感。
惠州三年,东坡写过五首新年诗,其中一首曰:“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凄凉的春节竟要借“渔火”来“慰寂”,个中滋味不经苦难的人是绝难理解的!
后来苏轼又贬海南,元符3年(1100)春节他写的诗题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可见当时苏虽已年迈,但春节里念叨的仍是黄河决口之类国计民生之事。1101年苏轼度过他最后一个春节,此时他正在北归途中。沿路万人空巷,人们争相瞻仰这位大文豪,令东坡不无自豪,“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写在最后一个春节的这些诗句,值得后人好生品味!
8.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八
陈赓“爱吃”黑面饺子饺子是中华民族过春节时的传统美食,无论达官显贵或是一般百姓,都十分喜爱。1947年春节的前一天,解放军某部在伏牛山地区打胜仗后,奉命转到舞阳县休整。春节当天的早晨,解放军部队的指战员被谢家村的老百姓分散拉到家里过年。但指战员们严格执行部队规定,绝不在老百姓搞特殊,老百姓给什么就吃什么,饭后一定要交饭钱。
当天,部队首长陈赓也被一位大娘邀请去做客。据回忆,当时大娘包了两种面的饺子,一种是白面,一种是黑面,准备用白面饺子招待陈赓。但陈赓见状,端起黑面饺子就吃。见大娘硬要他吃白面饺子,陈赓幽默地说自己就是爱吃黑面饺子,一见到黑面饺子,会“急得我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见大娘阻拦,陈赓迅速将饺子送入口中,然后对大娘说:“还有没有了?我还没有吃饱呢!”
9.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九
李济深借春联抒怀民国时期,不少人往往通过春联来抒发个人的家国情怀。1924年腊月,爱国将领李济深从广东回故乡过春节。当时,李济深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在粤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并受孙中山嘱托,帮助筹划建立黄埔军校,正是事业的上升期。加之李济深国开云kaiyun(中国)底蕴深厚,对于满门忠孝、诗礼传家等道德伦/理观念非常崇尚。到家后,家人请他题写春联,李济深当仁不让,在家人为他准备的大红纸上奋笔疾书,写下一副春联:
一门孝悌传家业,万里江山入梦魂。
1944年抗战期间,李济深从桂林返回故乡大坡山,领导敌后抗日。这年李济深已年近花甲,但壮志不已。他四处奔走,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政策,主张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在共产党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影响下,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心充满了忠心报国和对抗战胜利到来的乐观精神。当年腊月,他在家乡过年,在除夕再次挥毫疾书,写下了以下一副春联:
心如老骥常千里,春入梅花又一年。
10.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十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之高,使得他颇受追捧。当下的人们觉得但凡求得王羲之的一张墨宝,这都可以当作传家宝了。据说,王羲之有一次搬家,恰好碰上过年,王羲之为了省事,一次性写了许多的“福”和“寿”,送给亲朋好友。
但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王羲之家刚把写好的对联贴上去,转眼便被人揭走,一连好几次,次次都是如此。
王家人一见家门空空,不甚吉利,一时间愁绪涌上心头。此时的王羲之也被搞怕了,思索一番后提笔写下: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王家人一看,感觉更是不吉利,可书圣本人却不置一否,吩咐下人贴出去。想要来偷取王羲之墨宝的人一看这副对联,便纷纷放弃。
初一早晨,这副对联果然还好好的贴在上面,王羲之便提笔在原有的对联上各加上了三个字。
围观的人群一看,纷纷拍手叫绝,只见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此番事了,又添笑谈一件。
11.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十一
杜甫曾在除夕之际,写下守岁诗。诗中更是直接言明“烂醉是生涯”,可见杜甫对于过年的态度。究其缘由,是因为杜康能够解忧。回顾杜甫的一生,是时代的动荡造就了他的诗魂。杜甫生不逢时,恰在晚唐,国破山河在。
此时的晚唐早就不复从前,杜甫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此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家好月圆的日子,杜甫却想在烂醉中度过。
但可惜的是囊中羞涩,何来银钱买杜康,烂醉也只是奢望,他所期盼的无拘束更是在过年之际无法实现。
烧诗稿,让先人提意见的白居易。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他的笔下皆是民生,读起白居易的诗歌,更能见人间。
12.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十二
相传,每每到了春节,白居易都会抄录好过往的诗篇,然后一股脑的烧掉。更为有趣的是,白居易过年还分三步走,一是净手、二是烧香慰问先灵、三是烧诗稿。在一系列的操作后,这才算是过年。白居易烧诗稿的目的是想让先灵们托梦给自己,提提“修改意见”,这般“不耻下问”的态度,不仅体现在烧诗稿,还体现在诗歌的流传度上。
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便会读给母亲听,但凡母亲能够听懂的,便是好诗,而《母别子》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境况下诞生的。
13.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十三
苏轼和苏辙是出了名的大诗人,但诗人也逃不开思乡的命运。嘉祐七年的除夕,苏轼倍感思乡,但情绪无法宣泄,后来一顿提笔,刷刷刷便写下《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以此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在《守岁》一诗中,更是写下:“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警句,以此来警醒世人。
而其弟弟苏辙更是写下《除日》一诗,来描绘以往苏家过年的场景。其中便写道等到除夕这天,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此时便会让长者最后饮用屠苏酒,这意味着敬老。
饮用屠苏酒是过年的一种习俗,而此时的苏辙想起家人饮用屠苏酒的场景,不免得思念家乡。
14.与春节相关的名人故事 篇十四
恰逢王安石登上相位,开启北宋改革之际,便提前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这篇《元日》既应景,又符合了当下王安石的心境。此时的王安石面对变法正踌躇满志,有着要把新桃换掉旧符的决心。
这首言志诗代表了王安石的心声,作为熙宁变法的先锋号角,吹响了北宋变法之路。这篇千古绝唱,也体现了王安石在过年之际仍胸怀社稷、心系百姓的大无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