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一
闲聊唠嗑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古人坐一块一般会唠些什么?不好说。不过据有限可考历史,小编勉强分为两类:
比较正式的叫“讲古”,由长辈给晚辈讲些老故事、老规矩,以及各类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据说除夕之夜,青年孔子与儿子孔鲤、女儿、妻子亓官氏阖家燃灯守岁,孔子为儿子、女儿讲历史故事,那场面甚是温馨。
2.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二
燃爆竹(宋)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3.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三
拜年送名片(明)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4.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四
饰梅花妆(唐)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据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5.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五
馈春盘(晋)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萎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6.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六
宫中赐银幡(宋)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7.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七
鞭春牛(明)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8.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八
放灯(唐)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
9.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九
蚕卜(宋)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10.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
猜灯谜(清)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
11.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一
请紫姑神(清)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
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却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12.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二
做美食切玉妙能工。香调桂米浓。
快登筵、粉腻酥融。
仿佛刘郎题字在,
谁印取、口脂红。
佳号复谁同。年年祝岁丰。
更团花、簇满盘中。
市上携来纷馈晌,
须买到、落灯风。
出自凌祉媛《唐多令·年糕》
世间万物,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当人生在炊烟和炒锅前熨过,才知道生活是一件严肃且慵懒的事情,食物和恋人一样,唯有真心与用心烹制,才有唇齿留香的余味。
虽然过年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是有着浓浓人情味的活动才是过年最有滋味的事情,年味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创造。
这千年传承的春节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13.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三
祭奠亡灵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
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
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
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
出自元稹《除夜》
以前除夕的时候,咱们夫妻二人都在月夜花烛之下,如今只剩下了我自己一个人,眼见火炉边的小儿女,更加觉得悲痛而留下了眼泪。
每年三十的下午,一定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祭奠亡灵不免悲伤,不忘过去,才能拥有更好的将来。
14.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四
晒太阳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出自李世民《元日》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照着宫女们的玉佩。
春节若是遇到晴天就再好不过了,搬一个小马扎,找一处日光最充足的地方,爽爽地来一个日光浴吧。或闭目养神,或闲唠家常,或磕着瓜子。晒太阳补钙,是有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的,据说,有条件的话每天晒半个小时太阳,可以提高骨质钙含量,减缓衰老。
15.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五
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
出自吴曼云《压岁钱》
过年怎么能没有压岁钱呢?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不管这一年过得怎么样,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和和乐乐,不要争吵计较。如果你是晚辈,收到压岁钱时一定要说声感谢。如果你以成家,不妨给老人点压岁钱,谁都是需要关爱的,不妨就祝他们祥乐安康,长命百岁。
16.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六
穿新衣衣懒换,酒难赊。
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
无限妆楼尽醉哗。
出自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衣服懒得换,酒钱也难赊。可怜我今晚只能看看梅花。那一盏青灯,亮过了半夜也亮到了新年,四周无数的彩楼中,尽是劝酒声与喧闹声。
新年的第一天一定要穿上新衣服。崭新的一年,一切都从“新”开始。新的气象,新的年岁,新的人生规划。
17.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七
陪家人菱照无情难讳老,
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
诗句年光一样新。
出自刘克庄《戊午元日》
曾几何时,我们忽略最多成了家人。平时工作辛苦,过年了,又总是忙着走亲访友,东家聚过西家醉。每天塞得满满的,热热闹闹的。可是,这时,你要留意,有没有被忽略的家人,有没有总是在灯火阑珊处独自做活。
一年了,不妨,多抽出些时间陪陪家人。陪孩子玩玩,检查检查他的玩具有没有坏的。陪老人打打牌,都是一家人,赢了输了也无所谓。何必总是在外人堆里凑热闹呢。
18.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八
会朋友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出自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朋友是不同于家人的重要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有几个重要的朋友。有的渐行渐远失去了联系,有的慢慢的改变了脾气性格,再也聊不投机了。还好,我们身边还有那一两个知己。要是有时间了,不妨聚一聚,俩聊天,喝喝酒,逛逛街,倾诉一下难以和家人诉说的烦恼和喜乐。
19.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十九
逛寺庙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出自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中国自古有春节逛庙会的传统。迷信不迷信的不说,总是内心有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若是过去的一年不太顺心,或者是新的一年有渴望完成的心愿,不妨去寺庙里,虔诚地上一柱香吧。
20.古人春节怎么过 篇二十
小酌一杯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出自袁凯《客中除夕》
战乱连年不断、无休无歇,关山阻隔,故乡归路渺茫。饮一杯除夕避邪的柏叶酒,压不住思亲眼泪万千行。
要是从哪里得到一瓶好酒,不妨分享一下。一个人,或者和他人,小酌一杯,来个惬意的微醺状态。在酒精的催化下/体验一下不知道今夕何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