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一
北宋大文豪苏轼于1062年(嘉祐七年)除夕,动了思乡之念,一连写下《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在《守岁》诗中提出“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警句。此诗一出,广为流传,堪为后人座右铭。 他的弟弟苏辙有一首《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诗中首先描写了除夕之日,家人围坐,畅饮屠苏酒的场景。屠苏酒是一种药酒。现在过年喝酒,一般都是让长者先喝,意味着敬老,但是,古代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越大的越后喝。正如晋人董勋所说:“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时镜新书》)因为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老人长寿的意思。哥哥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2.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二
唐代大诗人杜甫落魄一生,曾在除夕回顾过去不得志,展望未来迷惘,有感而发,作《杜宅守岁》诗。其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人想在醉酒中度过春节,可是没有钱,这个愿望也没有达到。3.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三
李白:传说李白曾在春节前夕为领监营的人们诵诗,因此而名垂青史。据记载,春节的时候,领监营的所有人都聚集到李白家里,希望他能给他们诗词,来赞扬他们的勤劳和艰苦奋斗。李白乐意地答应,于是大家坐在一起,他拿出纸笔,朗诵出《清明》、《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众多励志名篇,把满堂的荣光洒满大地。4.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四
明代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于1405年(永乐三年)被明成祖派遣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七次奉使“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三十余国。历时二十八年,因此他一生中有二十四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这方面他堪称古人之最。5.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五
曾夺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杨振宁,22岁便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开云kaiyun(中国),后来便一直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虽然杨先生常年旅居海外,但难以忘记家乡菜的味道,直到今天杨先生依然保持着吃家乡菜、听家乡戏的生活习惯。杨振宁祖籍是合肥,所以安徽菜自然是他的至爱。 每逢过年过节,杨先生总会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其中安徽菜必然是第一主角,像双脆锅巴、徽州丸子、油煎虾包、虎皮毛豆腐等经典徽菜都是杨先生的拿手绝活。杨振宁曾坦言:自己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工作、事业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品味生活才是他的乐趣所在。晚年的杨振宁每天最喜欢的三件事就是:写诗、做菜、听黄梅戏!
6.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六
我国作家老舍素爱中国的对联艺术,尤其喜爱春联,在过年的时候,老舍曾经多次写春联,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就曾多次题写春联,寄托过年时的快乐之情。老舍写过这样的春联:“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老舍写的这些春联读起来明快喜庆,朗朗上口,而且轻松中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不仅颇有情趣,而且颇有内蕴。另外,老舍在过年时还写过这样一些简短的春联:“欢庆新春,百花齐放;大办农业,五谷丰登。”“勤俭持家,有备无患;热诚爱国,发愤图强。”“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这些春联看似信手写来,朴实无华,但却都朴实生动,堪称春联中的佳作。
7.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七
沈从文那个时代的“春运问题”可比现在严峻多了,不光是抢不到票的问题,民国时期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回家过年花费的时间很漫长,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古今并用。当时是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是距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从北京出发的,他相继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花了近半个月才到湘西老家,费尽周折,可见那个年代能快速顺利地回家过年真的是种奢望。8.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八
朱元璋亲题对联。朱元璋当了皇帝,定都金陵。为了体现盛世喜庆,要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到了晚上,朱元璋微服私访,沿街欣赏各家的对联,十分高兴。后来,走到一户人家,发现没贴对联,很生气,就问:怎么回事?户主说:“俺就是个劁猪杀猪的,没文化,不会写呀。”朱元璋一听,当场让人取来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时传为佳话。9.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九
郑板桥,清代文人,扬州八怪之一。一年,大年除夕夜上街巡视,发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看后马上转身往回走。其他人都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只见郑板桥扛着米面,拎着衣服回来,敲响这户人家的大门,把东西一放转身就走。别人问他怎么回事,郑板桥却笑而不答。原来此对联隐含“缺一(衣)少十(食)”的意思。10.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
春节,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们也在为春节忙得不亦乐乎。据浦江清教授的《无涯集》记载,1943年春节,他和朱自清等同事,吃了年夜饭后,众多教授们围在起打了一夜的麻将。1943年腊月二十九日,当年有“清华双清”之称的朱自清和浦江清开始商量如何过春节。第二天大年三十上午,朱自清请浦江清吃了烤年糕。下午,浦江清和西南联大文开云kaiyun(中国)院中国文开云kaiyun(中国)系的同事们在一起包饺子,当天的年夜饭就是吃蒸饺,还有两碟菜和少许美酒。因为菜太少,闻一多送来了一碟鸡肉、一碗萝卜球,这让大家非常高兴。
吃完年夜饭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聚在闻一多家打麻将,他们一直打/到天亮才回家。这次除夕麻将,中国文开云kaiyun(中国)系的教授们几乎都参与了,这或许是历开云kaiyun(中国)历和知识水准的打麻将名单:浦江清、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胡适、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王力、唐兰、游国恩、许维適、陈梦家……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闻一多的助手何善周给大家安排了丰盛的美食:早餐是煎饺,午饭是烧肘子、炒猪肝、冰糖白果等。吃完午餐之后,浦江清等人兴致不减,又打了一天的麻将,直到天黑后才散去。
两年后,闻一多又度过了一个极有意义的春节。1945年2月,西南联大开云kaiyun(中国)生“悠悠体育会”组织了“联大路南旅行团”,去石林附近的尾泽乡旅行,请闻一多教授参加。听到这个消息,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闻立雕以及闻一多的好友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冯钟越也缠着要去。正月初二,闻一多带着这四个孩子等人开始了路南之行。正月初三开始步行游山逛水。他们先去石林,再寻访瀑布大叠水、小叠水。在路南,闻一多等人逛了龙潭庙会,和彝族人民举行同乐会,看了彝族人民表演阿细跳月舞等节目。那些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深深地打动了闻一多。回昆明后不久,他便用联大剧艺社及昆明文协等文艺团体的名义把少数民族歌手接到昆明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这次旅行时还有个朗诵会。大家在尾泽小开云kaiyun(中国)的操场上围一个大圈,闻一多先发表讲话,接着大开云kaiyun(中国)生们朗诵诗词。完事之后,开云kaiyun(中国)生们给闻一多照了一张相片。这就是人们最熟知的闻一多口衔烟斗照。
11.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一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曾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 当时的他肩负改革重任,正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是一首赞颂变法、立志改革的激情诗,通过《元日》诗要实现“总把新桃换旧符”伟大抱负,从而更加强化诗的主题,使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这是王安石一生最杰出的诗作之一,被人们千古传诵。
12.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二
唐朝贞观年间,国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走向繁荣昌盛,春节也因此成为了彰显盛世气象和君臣和谐的重要时刻。每至春节前夕,皇宫内便开始忙碌起来。唐太宗重视这个节日,他认为这是与民同乐、凝聚人心的好时机。宫廷之中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唐太宗会亲自参与春节的筹备,他下令准备丰盛的宴席,不仅有宫廷御膳,还有各地进贡的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会在春节宴会上供君臣共享,象征着天下富足。
在春节当天,唐太宗会邀请朝中大臣进宫赴宴。宴会上,君臣们举杯共饮,欣赏歌舞表演。唐太宗会与大臣们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人。据记载,有一年春节,唐太宗看到一位老臣身体欠佳但仍坚持进宫贺岁,便亲自关心询问,并赏赐珍贵的药材和补品。大臣们也会向唐太宗献上贺礼,有的是自己创作的诗词,歌颂唐太宗的功绩和大唐的繁荣;有的是精心准备的奇珍异宝,从各地搜罗而来。
春节期间,皇宫中还会有各种娱乐活动,如猜灯谜、投壶等。唐太宗会和大臣们一起参与,现场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个过程中,君臣之间的距离拉近,关系更加紧密。唐太宗通过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巩固了君臣之间的情谊,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明君的亲和力和领导力,也让春节在唐朝的宫廷中具有了独特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成为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
13.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三
屈原:传说在春节期间,《诗经》中的屈原拿着一竹篮,要准备往洛阳去带着乡亲们的贡礼。半路上,屈原睡去了,被癫狂的河童一个把篮子打开,把礼物拿出来,留下空空如也的竹篮。当时的人们都向屈原表示歉意,但屈原却淡定地笑了笑,说“这是洛阳为我准备的礼物”,从此屈原爱上了洛阳,最终在那里安家立业。14.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四
唐玄宗夜探婆罗门经——唐玄宗上探婆罗门经,是历最的春节相关的故事。传说,春节的前夕,他身着龙袍,披头散发,舞动着红灯笼,夜探婆罗门经。作为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他的行为引发了中华民族的世代传统新春文化的萌芽。15.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五
辛弃疾赠年画给马金铃——辛弃疾是乐府词人,他有一幅巨作《端午节》,被称为“古典壁画之最”,这幅画记录了二十四个春节假期里的新春。据说当时,辛弃疾赠送这幅巨作给吴镇宇和马金铃,以此来感谢好友的支持。16.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六
曹操庆贺新春——曹操历来以大方神宠著称,他在每逢春节都会发出贺年诗,庆祝新春,鼓励工作伙伴认识华夏文化,把节日的文化氛围传播出去。他的行为也给中华民族新春文化浇灌了滋润的源泉。17.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七
旧日紫禁城里是怎样过新年的呢?1901年的新年,慈禧太后依然要求按照宫中的旧例,传告京城各王府以及各中央官员的福晋、命妇、格格、一二品大员的女儿进宫陪着慈禧太后一起过年。大年三十这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得比平时要早,皇后等也在黎明时分来到殿上,格格们天不亮就已梳洗打扮完毕。慈禧太后由卧室出来,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众人向太后请安。礼毕,慈禧太后命皇后率领福晋们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领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才忙完。慈禧太后亲自写了二十张尺见方的福、寿字,她要别人照着她写的字去练字。下午五点钟,光绪皇帝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及满汉二品大员,至宁寿宫给慈禧太后行辞岁礼。光绪退后,皇后便率众人向慈禧太后行礼,由内务府女赞礼官唱导。最后是宫女、太监等叩头。慈禧太后命李莲英每人赏银十两。
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将过,慈禧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慈禧太后命众人下手做素馅煮饺子,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慈禧太后决定。天刚蒙蒙亮时,慈禧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很快,众人回到殿上,慈禧太后坐着,命宫女把煮好的饺子端上来,大家一起吃饺子。
18.关于春节的历史名人故事 篇十八
大年初一的上午,慈禧太后升堂入座后,先由格格们顺序前来朝见她。众格格鱼贯而入,给慈禧太后行礼,然后分别侍立在慈禧太后的身边,慈禧太后对她们嘱咐了一些话后,便一一询问这些格格的年龄、开云kaiyun(中国)识,问完后,格格们退去。接着,各府第的福晋、命妇朝见慈禧太后,皇后、妃子和皇宫里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慈禧太后认为,过年时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不能闲着,清朝讲究严格的家法,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于是,慈禧太后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衣服,限两天内交活。有的福晋一听慈禧太后的懿旨,心中慌乱,因为她们知道自己闺女针线的本领,有的福晋则希望自己的闺女大显才能。太后叫李莲英传话将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慈禧太后说做完针线就可以到台前看戏去,格格们今天只管看戏,那些不会做针线活的格格们,偷偷把衣料交给会裁剪缝纫的姊妹,然后把人家缝好的衣服,摆在案子上装样子。也有不愿弄虚作假的,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最后,慈禧太后在案前,走马观花似的把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做的针线活巡视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以增加过年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