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2.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二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3.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4.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四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5.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五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6.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六
1、祭祖肇庆人把清明节扫墓叫做“行清”或拜山。“行正清”就是在清明节当天祭祀祖先,一般拜祭最老的太公。
按照传统风俗,清明节当天,同宗族的人在祠堂汇集。先在祠堂祭拜祖先,一些宗族还会请来八音队,吹笛打鼓然后奉上“金猪”祭品。礼毕后,男女老少带上工具,抬着水果、香烛和“金猪”等祭品结队上山。
到了祖坟,族人双手合十虔诚鞠躬,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奏乐读祭文并讲述祖先功德,忆述先辈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教育激励后人。然后再行礼、鸣炮、纸钱、培土、插柳枝等,祈求祖先庇护。
祭祖的最后是“太公分猪肉”,指的是所有“行清”人员平均分配“金猪”,喻意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祖宗都一样保佑,不偏心。但传统的吃凉食已改为热食。
2、吃荞菜
清明节吃荞菜是肇庆人的*俗,“荞”的粤语发音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有些人还将祭祖的猪肉配上荞菜烹炒,或者用鸡蛋烧肉丝炸春卷,直至吃完全部菜肉,当年“行清”才算过完。
3、吃甘蔗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7.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七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沿袭了几千年,在清明节这天,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前后,人们就会去祖先的坟墓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祭拜祖先,上香默哀,燃放纸钱金锭。在城市里,在清明节当天,还会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8.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八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衣锦还乡,想去父母的墓上去祭拜,但因为连年战争,坟墓一座连着一座,杂草横生,无法找到父母的坟墓,经过部下的不断翻找,却依旧没有找到。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小碎片,握在手中,向上天祷告“父母如果在天有灵,就让这些纸片落在父母的坟墓之上,风吹不走。”说完就把纸片扔向了空中,果真有一片纸落在一座坟墓上,纸片经过风吹,动都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一瞧,果然看到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也和刘邦一样,在每年的那个时候去祖先的坟墓祭拜,并用小土块压住几张纸片在坟上。
9.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九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重耳还未成为春秋五霸的时候,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但大多臣子却独自偷跑,只留下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陪伴,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救重耳,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块,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重耳回到晋国后,对忠心耿耿的臣大加封赏,却唯独忘记了介之推,当重耳想起来介之推的时候,介之推不想做官,并且背着自己的母亲进入了一个山脉之中——绵山,重耳派人上山搜索了几遍都没有找到介之推,于是听从了旁边一个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让介之推自己出来,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之推还是没有出现,最后上山发现,介之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去世了,重耳很是伤心,为了纪念介之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祠堂,并且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0.六年级小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对于祖先追思、祭奠的重大节日。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等,清明节在仲春(阴历二月)与暮春(阴历三月)之交,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至今不辍。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传统节日,还是自然节气点。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清明节气,冬至以后的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在春分之后,这个时候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根据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效仿,逐渐出现祭祀祖先的行为。本来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在唐朝的时候,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了寒食节,所以两个节日就成为了一个节日,称为清明节。经过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