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通用十篇)

时间:2024-04-02 14:34: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母亲节# #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通用十篇)#】母亲,多么让天下儿女敬仰的字眼,因为母爱是我们成长的宁静港湾。母爱是纯洁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给予而不企求回报的爱。以下是©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1.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一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二

  《乌夜号》

  李群玉〔唐代〕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译文:

  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注释:

  梦渚:即云梦泽。

  是时:此时。

  华发:花白的头发。

  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

  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本指悲鸣的鸟。形容鸟鸣悲切。

3.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三

  《思母》

  作者: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4.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四

  《谁氏子》

  【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何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归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开云kaiyun(中国)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等闲,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固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导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怜惜,写吾此诗持送似。

5.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五

  《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6.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六

  《岁暮到家》

  蒋士铨〔清代〕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赏析: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但古诗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却不很多,最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与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注脚。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7.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七

  《蓼莪》

  佚名〔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赏析: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开云kaiyun(中国)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开云kaiyun(中国)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8.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八

  《归家》

  王冕〔元代〕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译文:

  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来信说眼睛昏花了。

  原来是顾念怜爱我这个在外的游子,并且想见一见在外求开云kaiyun(中国)的孙子。

  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

  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连柴门都不用关闭。

  注释:

  顾怜:顾念怜爱。

  客子:离家在外的人。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9.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九

  《思母》

  与恭〔元代〕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

  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着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注释: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

  芦花:后世专以芦花代指母爱。

  无复:不再。

  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

  典:典当,抵押。

  籴:买入粮食谷物。

  鉴赏:

  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10.有关母亲节的古诗词 篇十

  《岁暮到家》

  作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