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时间:2023-11-01 15:38: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初中一年级# #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综合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力的体现。在开云kaiyun(中国)生时代,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开云kaiyun(中国)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开云kaiyun(中国)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开云kaiyun(中国)阶段就养成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1.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一


  单数句变复数句

  1. 可数名词单数要变为其相应的复数形式。

  It is a box.→ They are boxes.

  2. 各个人称代词要由单数形式变为复数形式。

  She is a girl.→ They are girls. I am at home.→ We are at home.

  3. am或is 要变为are.

  He is a teacher. → They are teachers.

  4. 指示代词this或that要分别变为these或those。

  This is a pencil.→ These are pencils.

  5. 不定冠词a/an要去掉(固定搭配例外)。

  It is a black cat.→ They are black cats.

  6. man或 woman做定语修饰可数名词,在整个句子变成复数的情况下也要变成 men或women.

  She is a woman teacher.→ They are women teachers.

  注意:在单数句变复数句时,普通单数变为复数形式,但当名词修饰名词时,起修饰作用的名词不做变化。名词修饰名词常用单数。(man, woman除外)

  This is a apple tree.→ These are apple trees.

2.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二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三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四


  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

  4、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③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④工具:量角器、三角尺、经纬仪。

  5、余角和补角

  ①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②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③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④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5.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五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6.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六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裂,此后形成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7.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七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开云kaiyun(中国)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开云kaiyun(中国)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开云kaiyun(中国)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开云kaiyun(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开云kaiyun(中国)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8.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八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观察,目镜长度与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和倍数成正比)、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顺下逆上)、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使物象变得更加清晰)、反光镜(反射光线)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放大的是长度,不是面积)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装;对光;观察(原则:先下后上,先低后高,先粗后细);收镜

  3.常用探究器具的种类:

  观察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剪,镊子

  计量器具:天平,量筒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等

  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跟实际物像呈180度旋转,不影响顺时针、逆时针

  5.视野中污点的判断方法:视野中污点只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懂,则污点在物镜上。

  6.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区别:形状规则、边缘黑而中间亮白;用镊子轻压盖玻片能变形或移动的是气泡,反之为细胞。

  7.高倍镜和低倍镜比较,高倍镜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小,视野暗。

  8.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净(用干净的纱布将载玻片擦净),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未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取(取生物材料——薄而透明)、浸(浸在水中)、展(展平,否则会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重叠)、盖(注意盖法,防止产生气泡)、染。

  9.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盐水)。后染色时都滴碘液(在盖玻片一侧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两到三次)

  10.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二、探究生命的方法

  1.科开云kaiyun(中国)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前提)、作出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可以与结论不符)、实验(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设计实验时,要设计对照实验(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变量),增加重复次数是为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

  3.当所得结论与原有知识矛盾时,应在多次实验验证后大胆的修正原有的知识。

9.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九


  一、单细胞生物的形态:形态不同,种类多样,整个身体有一个细胞组成,能够独立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1.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动,可以在水中旋转前进。

  食物: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食物泡: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伸缩泡:排泄废物

  表膜:呼吸和排泄

  2.单细胞生物:变形虫、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衣藻、带藻、甲藻;

  3.单细胞生物体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是生物的应激性,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组织,更没有神经系统。

  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1.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系统:人体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4.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5.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其中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6.胃是消化器官,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构成。

  7.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盲肠、阑尾、大肠、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8.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9.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0.七年级上开云kaiyun(中国)期月考单元辅导资料 篇十


  单项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开云kaiyun(中国)习,应使开云kaiyun(中国)生达到以下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