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启蒙古诗(精选20首)

时间:2023-10-08 14:17: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婴幼儿# #2岁宝宝启蒙古诗(精选20首)#】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让幼儿开云kaiyun(中国)习古诗,可以培养幼儿的语感、音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开云网页版为家长们提供了2岁宝宝启蒙古诗(精选20首),欢迎家长们前来了解和开云kaiyun(中国)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之美。



1.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一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2.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二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3.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三

  寻隐者不遇

  朝代:唐朝|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简介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翻译/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开云kaiyun(中国)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4.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四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5.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五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6.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六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开云kaiyun(中国)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7.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七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8.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八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9.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九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10.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11.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一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简介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12.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二

  舟过安仁

  杨万里〔宋代〕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3.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三

  稚子弄冰

  杨万里〔宋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幼儿,小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14.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四

  渡易水歌

  佚名〔先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

  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15.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五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亦作“屠酥”,“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种说法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16.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六

  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川:河流。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17.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七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8.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八

  悯农二首·其一

  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19.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十九

  采莲曲

  王昌龄〔唐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20.2岁宝宝启蒙古诗 篇二十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一说“返景中景,同‘影’。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