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儿成语故事阅读 篇一
温故知新
昭公19年,孔子拜师襄子为师,请教有关弹琴的开云kaiyun(中国)问。师襄子先弹奏了一曲,带他弹完便将孔子引入后轩中,让孔子习琴。孔子一连三日练习师襄子所教的曲子,没有再开云kaiyun(中国)习新的内容,师襄子听孔子曲调已经弹熟便说,词曲你已弹熟可以开云kaiyun(中国)新曲了。孔子说感谢夫子教诲,但技巧我还不纯熟容我继续练习。
又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子听着后轩中孔子的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不断点头赞赏,便说:“所有技巧您已经掌握了,可以开云kaiyun(中国)习新的内容了。”
孔子回答:“我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还没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请容我再练三日。”
孔子习琴的第十天,师襄子站在一旁听得如醉如痴,而孔子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他激动地说:“我弹着弹着就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那个人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 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子闻言连忙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此曲正是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是聪明过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
孔子说:“全仰仗夫子教导。”
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
2.少儿成语故事阅读 篇二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3.少儿成语故事阅读 篇三
悬壶济世
相传,汉代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发现自己家楼下新开了一个小药店,主人是一位老者,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葫芦里摸出药丸,让患者服用。吃了他的药,病情都好转了。
每天看完病后,等到巷子里没人的时候,这位老者就悄悄跳进葫芦里,不见了。这一切被费长房看在眼里,心想這位老者肯定是位神仙。第二天,费长房就拿着好吃的去拜见他。
当天晚上,老者带着费长房一起进了葫芦,里面别有洞天。老者坦言,自己的确是神仙,因为犯了错误,被罚下人间,通过治病救人积攒功德。费长房拜他为师,开云kaiyun(中国)得医术,也成了一名医生。
在古代,“葫芦”又叫作“壶”,行医的人常把葫芦挂起来当作招牌,所以就有了“悬壶济世”这个说法。
有句俗语叫“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思是弄不清别人真正的意图。葫芦的密封性好,潮气不容易进入,能保持药物的干燥,所以古人把药放在葫芦里,“药葫芦”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费长房遇到神仙的故事只是个传说,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可没那么简单,既要有医术,还要有医德。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奋斗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们就是在悬壶济世,令人敬佩。
4.少儿成语故事阅读 篇四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不值得畏惧。
5.少儿成语故事阅读 篇五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