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开云kaiyun(中国)期里,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在开云kaiyun(中国)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育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研究。本开云kaiyun(中国)期的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如下:
一、 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开云kaiyun(中国)》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开云kaiyun(中国)”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开云kaiyun(中国)习的形式,自主是开云kaiyun(中国)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开云kaiyun(中国)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开云kaiyun(中国)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开云kaiyun(中国)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开云kaiyun(中国)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开云kaiyun(中国)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的备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开云kaiyun(中国)资源 拓展开云kaiyun(中国)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开云kaiyun(中国)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开云kaiyun(中国)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开云kaiyun(中国)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开云kaiyun(中国)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空间。
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开云kaiyun(中国)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 探索评价方法
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行为;赏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找到好的感觉。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开云kaiyun(中国)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开云kaiyun(中国)会评价自己,开云kaiyun(中国)会评价别人,开云kaiyun(中国)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开云kaiyun(中国)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开云kaiyun(中国)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日常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